閱讀關于"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的圖文資料,按要求完成教學設計任務。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的內(nèi)容標準要求:"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規(guī)律"。材料二某版本教科書中關于"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的內(nèi)容。(三)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形成地球上近地面氣壓帶和風帶的主要因素有兩個:熱力因素和動力因素。熱力因素指赤道附近因受熱較多,形成低氣壓帶;兩極地區(qū)則因為寒冷低溫,空氣收縮,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帶。高空的氣壓形勢正好相反,在赤道上空形成高氣壓帶,兩極上空的氣壓則相對較低。受地球自轉偏向力的影響,赤道上空向南北分流的氣流,在南北緯300附近的高空積聚,迫使那里的空氣產(chǎn)生下沉運動,在近地面形成高氣壓帶。這種空氣運動就是氣壓帶形成的動力因素。在熱力因素和動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地球表面就形成了赤道低氣壓帶、南北極兩個高氣壓帶,以及南北半球兩個副熱帶高氣壓帶(南北緯30°附近)。而在極地高氣壓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之間,形成兩個相對的低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低緯環(huán)流和信風帶以北半球為例,從圖可以看出,赤道低氣壓帶上升的暖氣流在高空由南風逐漸右偏成西南風,在北緯30°附近偏轉成西風,導致"堆積"效應,產(chǎn)生下沉氣流,使近地面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在近地面,空氣由副熱帶高氣壓帶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氣壓帶,逐漸右偏成為東北風,形成東北信風帶。同理,在南半球,則形成東南信風帶。東北信風與東南信風在赤道附近輻合上升。這樣,在赤道與副熱帶地區(qū)之間形成兩個低緯環(huán)流圈的同時,又形成了南北半球的兩個信風帶。中緯環(huán)流與西風帶在近地面,從副熱帶高氣壓帶流向更高緯度的一支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右(左)偏成西南(西北)風,最終偏轉成與緯線基本平行的西風,稱為盛行西風。西風在副極地低氣壓帶與高緯的極地東風相遇之后上升分流,向低緯方向流動的高空氣流,流向副熱帶高氣壓帶的上空,隨后轉為下沉氣流,形成完整的中緯環(huán)流。高緯環(huán)流與極地東風帶從極地高氣壓帶流向低緯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右(左)偏形成東北(東南)風,最后偏轉成為基本與緯線平行的繞極地流動的東風,稱為極地東風。盛行西風與極地東風在南(北)緯60°附近相遇,相對暖而輕的西風氣流爬升到高空,形成副極地上升氣流。上升氣流到高空,又分別流向南北。流向高緯方向的氣流在極地地區(qū)下沉,于是在副極地與極地之間構成了高緯環(huán)流。
簡要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最新試題
依據(jù)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知識組成,簡要敘述設計教學過程要點。
材料中教師采用了哪種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方式,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還有哪些方式?
簡要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
分析教材的知識組成。
上述材料中,該教師主要采用了哪種地理教學方法?并說明該教學方法的優(yōu)點與局限性。
說明該講解方法與歸納法的區(qū)別。
上述材料中,該教師主要采用了哪種地理教學過程模式?并說明該教學過程模式的優(yōu)勢與局限性。
簡述地理教材的主要作用。
結合你對地理教材的了解,說明地理教材中的難點有哪些?
上述材料中,該教師主要采用了哪種地理課堂講解方法?其一般過程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