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獻,在漢代以前,一般不題撰人,要查考其作者,頗為艱難。如《詩經(jīng)》的作者似可從《詩序》中考知,然而對于《詩序》的作者,歷來就眾說紛紜,或孔子、或子夏、或衛(wèi)宏、或國史等,其本身都很難確信,以此為憑,更難考知。歷代以來,詩篇中已考知作者的,也只有《節(jié)南山》、《巷伯》、《丞民》、《崧高》、《載馳》、《鴟鸮》、《無衣》、《常棣》、《抑》、《時邁》等若干篇而已。迄今絕大多數(shù)詩篇的作者,仍然無法考知。 先秦諸子,題為某子,也所不是他本人親手所著,實為其后人、弟子、賓客所撰定。至于輯集成書,題為某子,更是后來的事。通常是后人將某一學派著作匯集成書,取其代表人物的姓,冠以某子之稱。 《史記·韓非傳》說:‚人或傳其書至秦,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韓非之所著書也。’‛《史記·司馬相如傳》也說:‚蜀人楊得意為狗監(jiān)侍上,上(指漢武帝)讀《子虛賦》而善之曰:‘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馬相如自言為此賦。’上驚,乃召問相如,相如曰:‘有是’。‛由此可見,戰(zhàn)國時韓非、漢初時司馬相如都未在作品上標著自己的名字。 漢魏文人著作,也不自題姓名。如著名的《古詩十九首》就未標注姓名,作者是誰,歷來說法不一。南北朝梁代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中說:“又《古詩》佳麗,或稱枚叔(即西漢辭賦家枚乘之字),其《孤竹》一篇,則傅毅(東漢文學家)之詞。以采推之,兩漢之作乎。”他認為可能是枚乘的作品,其中《孤竹》篇是傅毅之作,不過也不敢斷定,所以只能比較其文采,推斷為兩漢人所作。南朝陳徐陵編《玉臺新詠》,選錄了《古詩十九首》中的作品,把《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等八首題為枚乘所作。而南北朝梁代另一文學理論批評家鐘嶸在《詩品》中,又把《去者日以疏》、《客從遠方來》二首剔除出來,疑是曹植作品。唐李善注《文選》,在篇題下加注說:‚并云古詩,蓋不知作者。 或曰枚乘,疑不能明也。‛對定為枚乘之作,提出了異議。直到今天,人們還只能推斷,大致是東漢無名氏所作,并非出于一時一人之作。又如《胡笳十八拍》,也因其未標上作者姓名,而相傳為東漢著名女詩人蔡琰(字文姬)所作,也曾被學者認定為偽作。郭沫若經(jīng)多方考證,反復(fù)辯說,先后寫了六讀蔡文姬《胡笳十八拍》的專門文章,斷定為蔡琰所作,并非偽作。然而此說并未得到學術(shù)界的公認。 文獻自署撰人,即標明作者姓名,大致到魏、晉時期才漸開風氣。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由于社會風尚、倫理道德、思想觀念的不同,一些古書經(jīng)后人編纂、增刪、修訂、注釋,作者在署名方式上也不完全相同。簡單的只標明作者的姓名,或別名,或字號;復(fù)雜的則連字號、籍貫、時代、官職、封號、爵號及著作方式等都一一標列出來。歸納起來,大體有以下一些情況:
最新試題
輯佚工作的標準有()
按檢索對象劃分,索引工具書可以分為()
憑目錄之學辨?zhèn)蔚耐緩接校ǎ?/p>
考辨?zhèn)螘枳⒁獾囊c有()
人名檢索主要是檢索歷史人物的傳記資料,不包括評論資料。
標點古籍的主要方法有()
以下屬于電子文獻檢索注意事項的有()
唐宋辨?zhèn)蔚某删陀校ǎ?/p>
古籍標點是一項深入細致的工作,其方法側(cè)重理論,掌握理論即可。
以下屬于“索引”別名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