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務。下列是某初中化學教師有關“質量守恒定律”的教學片段。 [教師]一天,小明看到蠟燭在燃燒的過程中會逐漸變短,這時他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蠟燭在燃燒的過程中會逐漸變短?” [教師]化學反應前與化學反應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比較,存在怎樣的關系?猜想1:大于:猜想2:等于:猜想3:小于。 [分組實驗]白磷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A組)。硫酸銅溶液跟鐵釘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B組)。 [實驗要求]認真記錄實驗現(xiàn)象、反應前后的總質量,并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根據實驗現(xiàn)象進行討論,歸納,對實驗做小結,得出結論。 [結果分析]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是否發(fā)生變化?不變。 [教師]質量守恒定律: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個規(guī)律就叫作質量守恒定律。 要求: (1)寫出本課的教學目標。 (3)寫出本課的教學主題。 (4)針對本課內容,設計兩個反思作業(yè)題目。
教育部制訂的《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課程實施評價的重點是學業(yè)評價,其功能主要是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改善教師的教學,進一步完善課程實施方案。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學業(yè)評價,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都應嚴格根據本標準來確定評價的目標、測評的范圍和方式,以確保學習目標、教學要求和學業(yè)評價之間的一致性。 根據材料,簡要回答下列問題: (1)請列舉初中化學常用的3種學習評價方法。 (2)簡述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的基本含義。 (3)請簡述良好的評價活動應具備的3個特征。
根據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務。 材料一《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內容標準”:能積極參與化學實驗;能順利地完成實驗操作:能在實驗操作中將觀察和思考相結合。 材料二人教版初中《化學》“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部分教材內容。 一、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探究 觀察和描述 ——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蠟燭是由石蠟和棉線燭芯組成的。運用除味覺以外的所有感官,盡可能對一支蠟燭在點燃前、燃燒時和熄滅后的三個階段進行觀察。你可以按下面提示的步驟進行實驗觀察,也可以增加或更改某些實驗觀察的內容。 (1)點燃前觀察蠟燭的顏色、狀態(tài)、形狀、硬度,聞一聞氣味等。用小刀從蠟燭上切下一塊石蠟,把它放入水中,觀察它是否溶于水,是浮在水面還是沉入水底,并判斷石蠟的密度與水的相比是小還是大。 (2)點燃蠟燭仔細觀察燃著的蠟燭。蠟燭燃燒時發(fā)生了哪些變化?火焰分為幾層?哪層最明亮?哪層最暗? 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如圖1-10),約1s后取出,根據火柴梗在火焰不同部位被燒的情況,推測火焰哪一部分的溫度最高,哪一部分的溫度最低。 分別取一個干燥燒杯和一個用澄清石灰水潤濕內壁的燒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如圖1-11),仔細觀察燒杯壁上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推測蠟燭燃燒后生成了什么物質。 (3)熄滅蠟燭觀察蠟燭熄滅時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用火柴去點蠟燭剛熄滅時產生的白煙(如圖1-12),蠟燭能否重新燃燒? 將你填寫的表格與同學進行交流,比較誰觀察到的現(xiàn)象更多,誰的描述更細致、更準確?與同學交流實驗的體會。 材料三教學對象為初中學生,學生剛接觸到化學這門新課程,對化學產生一定的好奇心和興趣。 要求: (1)談談“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這一實驗的教學價值。 (2)根據上述材料,完成“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這一學習內容的教學設計,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四個方面。
某化學教師在一次化學測驗中設計了下列試題,并對部分學生的考試結果進行了統(tǒng)計和分析。 【試題】將10g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98%的濃硫酸稀釋為質量分數(shù)為10%的稀硫酸,稀釋所需的水為多少毫升?(水的密度為1.0g·cm-3) 【考試結果】部分學生按下述思路解題,所需水的質量為,,88.2cm-3=88.2mL。 試根據上述解題過程及考試結果回答下列問題: (1)本題的正確答案是什么? (2)正確的解題思路是什么? (3)分析學生解題錯誤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1)88mL。 (2)解題思路: (3)錯解原因: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是在計算水的質量時,往往忽略濃硫酸中本來就含的水分。
教育部制訂的《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fā),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會實踐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根據以上材料, 簡要回答下列問題: (1)請運用生活經驗和初中化學知識,分析鐵生銹的條件以及鐵制品的保護方法。 (2)在講解"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一課時,如何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設計教學。